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 > 第393章 难效此命

第393章 难效此命(2/3)

看看,他们兄弟三人到了封地,是否真会如史书上说的那样,为祸一方。

    几日无事,眨眼便快到大军开拔之期。

    早朝过后。

    斟酌数日,并且取得李存义回信后的李善长,这才前往皇宫,请命拜见朱标。

    “陛下,臣私下拜访诚意伯,于其商议出了个法子,或许能助朝廷推行改土归流之策。”

    “说来听听。”朱标斜靠在椅背上,饶有兴致的看向李善长。

    见状。

    李善长表情愈恭,沉声禀道:“微臣以为,我军征讨云南、吐蕃之时,当彻底肃清当地土司、教廷!”

    “凡名下土地甚多,奴隶过十者,都应在我军肃清之列!”

    “韩国公是说.....”

    “启禀陛下,将改土归流或许要造的杀业,尽数归于战阵之上!”

    “如此推行改土归流能够更加顺畅不说,陛下圣明也不会有半分损碍。”

    “.....”

    待李善长说完,朱标砸吧砸吧嘴倒是没有直接出声。

    不得不说,能陪老朱从乱世走出来的,即便是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文臣,身上也藏着一股肃杀戾气。

    将改土归流所要造的杀业尽数归咎于战阵,此法的确不错。

    可这也就是意味着大军在征讨云南、吐蕃之时,云南当地的土司,吐蕃朝廷的所有官员、权贵。

    甚至如李善长说的那样,凡名下土地甚多,奴隶过十的小型奴隶主、地主,都要尽数死于明军刀下。

    空口白牙这么一说可能并不觉得什么。

    可是要知道,倘若征讨云南、吐蕃只是寻常战事,除了些许地方兵卒会死于战阵,云南大部分土司、吐蕃几乎全部的朝廷权贵,或许都能保全一条性命。

    然而按照李善长说的这个法子。

    到时候将要肃清的人,何止数以万计!

    虽说推行改土归流也必然要死上一些人,可到时候大明军队前去镇压民乱。

    只需斩首一两个势大的头领即可。

    其他奴隶主见状,必然是乖乖献出土地、奴隶,以求活命。

    而此刻李善长说的法子,却是要定一条规矩,不问缘由将所有的地主、奴隶主彻底赶尽杀绝。

    “韩国公.....”

    “陛下明鉴!”不等朱标开口,李善长紧跟着道:“诚意伯于洪武五年曾奏《平蛮策》,‘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若不以强兵严令,以威畏之。微臣恐怕不仅改土归流之策断难施行,事后云南、吐蕃等地还欲复叛。”

    “再者!”

    “伯温私作《拟连珠》有‘治夷之道,服则畜之,叛则讨之’。”

    “因为老臣以为,若不以强兵横扫,不加屠刀。蛮夷断难归服,边陲未必能安!”

    朱标微微扶额,脸上多了几分苦笑。

    就方才这番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李善长早将刘伯温视作恩师。

    不过朱标也明白李善长的心思。

    所言所论率先提及刘伯温,自然是要证明这番说辞,刘伯温也是认同。

    如此即便自己不悦,甚至要降罪。最后也要连同刘伯温一同发落。

    有时候朱标还真弄不懂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关系,这两个老家伙早年敌视,如今却成挚友。

    现下,又是这有难同当的做派。

    朱标真不知道他们两个究竟是关系深厚,还是似先前一般,想看对方遭殃。

    “韩国公说了许多,皆是诚意伯所言。”

    “可借以战阵推行新策乃是卿此时所奏,难不成卿并无高见?”

    再次确认朱标并无极力反对之意。

    李善长这才继续说道:“老臣自认理政后勤,伯温不如我。可若是治策平戎,我不如伯温。”

    “故而老臣多信诚意伯所言。”

    李善长说着,也觉自己始终置身事外显得过于圆滑。

    旋即咽了下口水,直言禀道:“老臣以为,改土归流既是朝廷恩旨,那因此恩旨所造的杀业不应太多。”

    “若是太过,则有碍陛下圣明。”

    “再者陛下曾言,征讨西南的将士半年之内便要动身开往安南。”

    “如此算来,大军开往吐蕃、云南,再与当地兵卒激战,算下来便没有多少时间可供推行新策。”

    “时间紧急之下,老臣以为将征讨当地不臣与推行新政结合在一起,更能节省时间。”

    见朱标不语,似是在仔细斟酌。

    李善长顿了顿,转而直接说道:“老臣愚钝,搜肠刮肚却只有此法。”

    “还望陛下降罪!”

    闻听出言,朱标深吸口气,这才出声道:“韩国公此法也属良策。”

    “与其平定云南、吐蕃过后,还需三军将士为平民乱折返亦或是驻军当地,迟滞兵锋。”

    “确不如毕其功于一役,于平定云南、吐蕃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