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下一秒,却见他看向李景隆出声问道。
“方才你说此法还有限制监察御史之意,那如何限制?”
这次不等李景隆回答,朱标直截了当为几人解释道。
“御史台不属六部,却与六部平行,无上下之分。其中御史言官更有谏诤规诲、封驳补遗之责,甚至还可直谏天家。”
“虽说历朝历代,言官谏臣都是如此待遇。”
“可朕总觉得他们的权力太大,亦或是管的太宽了些。”
“将御史台在各地的下属衙门安置在藩王府邸,也是以藩王约束下放地方的监察御史。”
“而且!”
“借讽谏天家,沽名钓誉之辈今后必不在少数。有了藩王直属,天子便能借训斥藩王,敲打言官。”
和历朝历代的皇帝相同,朱标此时所为也是在巩固皇权。
算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拥有后世灵魂的朱标登基为帝也一心想要壮大皇权。
可更多的。
乃是朱标认为历朝历代对御史言官的约束太松懈了一些。
这些御史不仅可以监督地方官员,弹劾朝中大员,更可以直言谏君。
可这些御史官员又该谁来约束,又该如何约束?
自然,历朝历代儒教盛行。御史们自有圣人之道,克己复礼这些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
可历朝历代,沽名钓誉之辈妄图凭借直谏名垂千古的不在少数。大明建国不过十数年,这类人便也跳出来了许多。
和方才提及朱樉三人是否会与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勾结相连一样。
朱标不愿将筹码押在人性上,朱标更相信用完整的法规来约束。
所以借藩王管辖下放御史,便是朱标打算约束御史官员的一块试金石。
倘若效果显着,能杜绝御史官员沽名钓誉,那朱标自会继续推行此法。
诚然。
今日朱标所说的话,对朱樉、徐允恭等人来说,仍旧需要些时日慢慢消化。
此时的徐允恭却仍记得此次他们进宫面圣的主要目的,乃是请命随军出征,征讨西南。
“陛下,微臣听明白了。”
“您将秦王、晋王、燕王留在京城,不准他们随军出征乃是对他们三人另有大用。”
“可是末将.....”
“末将去还想随军出征,好好历练一番,将来也好在军中有一席之地为朝廷效力,为陛下分忧!”
徐允恭刚一说完,李景隆轻笑一声,他对征讨安南倒是没有什么执念。
可旁边的冯胜、邓镇几人,此时却忍不住点头,面露期盼紧紧注视着朱标。
见此情形,朱标朗声笑道。
“此次征讨西南非先前可比,并非让你们磨炼的时机。”
“军中诸将皆知眼下诸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所有西南战事不容败绩不算,还要速战速决。”
“这般情形,饶是你们几个的父亲都会亲自上阵,到时候如何能顾得上你们。”
“自然也不会似倭国战场那般,几位国公将帅把统兵之权交给你们,勋贵将帅为你们几人策应。”
先前对高丽、倭国用兵之时,海贸不像当下这般鼎盛。
等其他诸国反应过来,大明已经收下高丽全境,对倭一战也已近尾声。
可此次西南战事却是不同。
临边诸国都瞪大了双眼,紧紧盯着西南战况。
明军若有小败,诸国军队必假借暹罗之名,踏足西南战场。
倘若明军大败,诸国必私下相盟,联军进犯大明也不一定。
而在诸国虎视眈眈之下,西南战事也自然要速战速决,大明绝不能陷于战争泥潭,失了对诸国的威慑。
这般情形之下,西南战场的确不是让徐允恭他们历练的时机。
当看到徐允恭还想说些什么之时,朱标也不想故意捉弄他们,索性直接挑明了道。
“朕问你们几个。”
“你们是打算跟随西南大军,在军中充当寻常将官,被勋贵将帅完全隔绝出战局战略的制定,只能听命领命冲阵。”
“还是想亲自统帅一军,震慑邻国?”
“嗯?”
随着朱标话音落下,徐允恭几人先是一怔,随即眼中立时便绽放出期待的光芒。
“自不必说!”
“我们几个自然是更愿意独领一军!”
“朕留你们几人在京便是为了给你们独领一军,给你们创造更好的历练机会。”朱标看向几人,继续说道:“诸国多次向我朝派遣使臣。”
“所谓礼尚往来,朕也打算派遣使者,出使诸国。”
“这一来,为了探明诸国国主对我朝是否恭敬,也是探查诸国国情,为将来做准备。”
“二来,也是在我朝用兵西南期间,好好敲打一番临边诸国。”
“你们几人现在还有科举副考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