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有啥难的,邝玉生至少不会这么难,他瞅的是三方联动。
京城红星轧钢厂在这两年时间里,已经有部分生产设备转移到了新京一厂。
新京一厂也在进行设备调试和对接,针对红星钢铁集团晋级以及重工业转移的情况,京城工业会将原本属于红星轧钢厂的生产任务转交给新京一厂。
那有人问了,没了生产任务,也就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重工业生产需要,那钢城红星轧钢厂指什么活着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说汽车工业发展可以不走计划生产路线,凭借自身的努力将整车产品卖到国外去。
可这是轧钢工业啊。
你想想,轧钢工业有哪些客户群体,又有哪个客户群体是不走计划生产程序的。
没了生产计划,轧钢厂就有可能黄摊子了。
那么,钢城红星轧钢厂还没完成试生产,就要黄摊子了?
当然不是,钢城红星轧钢厂丢了京城工业分配的生产计划,但得到了部直属轧钢工业生产计划,还有辽东工业给予的补充生产计划。
这还是第一年,各方都在等着钢城轧钢厂这么折腾之后的产能如何。
一万三千人缩减到八千人,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等指标通通升级换代。
大家都在等着看,这产能一出来,就知道是工业笑话还是工业神话了。
红星厂在前年便组织职工按三班倒的生产秩序开展生产工作了,以后怎么执行还要看生产目标。
所以说,大家都在等,红星轧钢厂来了钢城,就要适应这里的生产环境。
打铁还得自身硬,真有本领和产能,来者不拒,到时候就是红星轧钢厂挑他们了。
部属生产计划和辽东工业生产计划无法满足红星厂的产能,那就缩减排班计划,不够了再加班次呗。
三班倒基本上达不到1 1 1=3的效果,能达到2.5的工效就算不错了。
工作和生产是有机械部分,可机械不也是人来操作的嘛。
李学武很清楚工人的管理矛盾点在哪,所以不会轻易给出确定的答案。
“领导,有件事汇报。”
张恩远走了进来,轻声汇报道:“工会刚刚开完会,说是要组织活动,主题是组织建设,要搞文艺表演。”
“哪来的文艺表演啊?”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问道:“文工团那边最近有来辽东的安排吗?”
“应该是没有的……”
张恩远迟疑了一下,汇报道:“是不是窦主任有别的安排啊?”
“哦,让他们搞吧。”
李学武微微眯起眼睛,道:“既然他们愿意搞,那就搞一搞好了。”
-----------------
七月下旬,冶金厂常务副厂长杨宗芳带队,红星钢铁集团几个单位联合组建了调研团队,一起去了沈飞。
李学武没有去,但一直都关注。
沈飞的副厂长王新觉得红星钢铁集团很有诚意,毕竟这个年代单位之间合作项目要经过专家组论证的不是很多。
往往都是双方的领导坐在一起,听主管副厂长介绍情况以后便拍板了。
什么叫拍板啊,就是一拍桌子就能决定项目开始合作。
当初王新主动询问李学武,有谋求合作的意愿,却没得到李学武的答复。
当时王新是有些顾忌和猜测的,可直到现在才确定,他都猜错了。
红星钢铁集团没有轻慢沈飞的意思,李学武没立即答应他也是有程序上的考量。
先论证,再讨论和谈判,最后才是双方领导碰面,签署合同。
什么叫专业,这就叫专业。
根本不管业务的领导根本不用临时做决定,有专业的团队给出指定性的意见。
而领导往往会同分管领导以及班子有关成员进行讨论,这样犯错的概率就大大地降低了。
真到了签合同的时候,他们则成了吉祥物一般,做个样子就结束了。
合作的全程都控制在专业的角度和范围内,这样的合作才有保障。
尤其是听专家组讨论,要出具生产报告和论证报告的时候,王新是有些动容的。
沈飞就走了很多这样的弯路,往往上面定下来的合作水土不服,无疾而终,浪费了时间和经费。
真要是从一开始就用红星钢铁集团这一套办法,也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企业合作都是拍巴掌,行就是行,不行就推脱,很少有这么专业的程序。
王新主动将沈飞的工程师团队和设计师团队成员介绍给了红星钢铁集团的专家组,双方见面,共同讨论研究。
他还收到了一份专家组成员个人信息,上面罗列了专家的保密情况。
太特么专业了——
沈飞的项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