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三千零一十三章 很有意义

第三千零一十三章 很有意义(1/2)

    “这也不仅仅证明了古代‘只’,‘亦’二字的韵母近同,同时根据古代典籍记录的反切资料,也证明出‘石’的中古读音。”

    “我们只需要将soeng的声母和jik的韵母进行的组合,读出来的音就是sik,这个读法和粤语的‘石’的读法也完全一致,而类似普通话的‘色’。”

    “这就完全可以从古代韵书和方言里的古语留存推导出‘石’字在古代的读音了,而后渐渐讹化成了现在普通话里shi的读音。”

    “因此在古籍当中,这个字正式的读法其实就只有一个读音,换到现在的普通话里,如果我们读的是古籍,那这个字的正式的读法,自然就应该是shi,而不是dan了。”

    “那为啥又会有这么多人读成dan呢?”

    “这就涉及到古代文字的另外一个问题了,假借字,”周至笑道:“就是人们时常会用一些简单的,通俗的,或者简化的汉字,来代替复杂的汉字。”

    “这个现象普遍性地出现在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文字的传播开始世俗化,市井里识字的人多了起来,也有了使用文字的需求,但是囿于知识水平,他们很多人只能书写一些简单的文字。”周至笑道:“这样的做法,在宋代张择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这种描写市井生活的绘画上,都能够看到。”

    “石在古代就是一个重量单位,比如汉代太守以上的高级官员,都叫做‘两千石’,一石等于十斗。先秦时期一石为固定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汉代约合六十,至宋代与斛的换算关系发生调整,变成了以体积计量粮食多少的关系,形成一石等于两斛,十斗,并衍生出斗、升、合等细分单位。”

    “而宋代以后,一石一百二十斤,刚好是两箩筐粮食,而两个箩筐的稻谷,在当时江淮漕运地区就称作‘一担’。”

    “诶,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石和一担,就变成了当时人认知中一个相同的概念。”

    “因此到了后来,大家就在书写的时候,习惯用笔划简单的‘石’,而在说话的时候,则习惯用俗称的‘担’,再发展到了后来,‘石’就成了‘担’的假借字,再进一步发展,‘石’在近现代汉语,就成了一个多音字了。”

    “也就是说,如果是明朝以后的书籍,用来表示重量的时候,我就读dan,而在明代以前的书籍中,用来表示重量的时候,我就读shi?”

    “哈哈哈哈……”周至笑得不行了:“也不是这个意思了,如果让我个人来提倡的话,那就该把‘石’取消多音字的读法,就读成shi就好,因为这才是正字正音,绝对不会有错。”

    “如果在明代以后的书籍,那也得是记录俗字用法的时候,比如在和古人记录生活的笔记里,乃至民国的书记报纸当中,用作重量单位的用法时,则读两个音都没问题。”

    “的确,好像这样才比较严谨。”沙马日聪是老师,对于周至的严谨表示佩服:“这个好像还可以给学校的语文老师说一说,让他跟同学们讲讲。”

    “现在你们知道我博士论文是干什么的了吧?”周至说道:“就和推定‘石’这个字的古代读音相类似的方法,利用古代书籍记载和现代方言古语遗存,结合起来推拟出每个字在古时候的发音,纠正现在研究古代声韵的一些跑偏了的现象。”

    “什么跑偏了的现象?”

    “嗯……就好比老杨刚刚说的,‘石’在古代声韵书籍上标志为‘常只切’,常在现代读g,如果不了解‘常’这个字在古代读作粤音的soeng的话,那囫囵吞枣,就会认为古籍上的记载的‘常只切’应该读成chi,这就是在前提条件发生错误的情况下,依据正确逻辑得到错误答案的经典案例。”

    “最让人感到好笑的,是这种现象在现代学者研究推拟古代声韵的学科中,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声韵学从清代学者‘闭门造车’的研究方法中继承过来的错误方式。”

    “但是清代学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只能这么做,毕竟不是每个学者都有条件像徐霞客那样满世界旅游,进行全国范围的田野调查的。”

    “但是如果现代人有了这个条件还继续沿着古人的路子走,不知改进,那就是我们的不对了。”

    “肘子你真棒!”何诗情对周至竖起大拇指:“你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还是说回假借现象吧,其实类似的用法在古代有很多,用着用着,甚至还被用成了正式的用法。”

    “你又举个例子呢?”

    “嗯,比如‘支解’这个词。”周至说道:“这个词最早的词义,其实是中国古代一种将人体四肢分解的刑罚,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该词在《战国策》《公羊传》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常与‘车裂’等酷刑并列出现。”

    “所以这个词最早其实应该是‘肢解’才对,不过很快就多了‘枝解’,‘支解’两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在古代汉语当中,叫做讹化,所谓的讹化,其实就是一个错别字,但是后来大家都习惯性地用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