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呆呆地看向少年皇帝,一言不发。
在场无一不是聪慧之人,哪怕是反应最迟钝的臣子都已经看出,现在的话题已经基本和律法无关了。
无论高句丽使臣认罪也好,抗拒也罢,最终都必死无疑。
因为陛下不光不忌惮冲突,反而还想进一步将事情搞大。
我们的皇帝,准备向高句丽王国发动战争!
“今日便对高句丽使臣一行做出审判,明日押赴市槽当众处决。”
少年短短的一句话,就决定了高句丽使团的命运。
众臣再次面面相觑,脸上纷纷浮现出犹豫的表情。
良久后,一名大臣硬19着头皮走出队列,劝谏道:“请恕臣斗胆,然而此事非同小可,还请陛下三思。”
其他大部分臣子虽然没说话,但都对其投去支持的目光。
正如大鸿胪陈琳所言,此时幽州战事仍旧比较吃紧,再招来一个强敌实属不智。
最关键的是,因为使臣犯事就兴兵而战,在道义上似乎站不住脚。
师出无名的话,不光朝廷的颜面过不去,对前方军队的士气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朕意已决,众卿无须再议。”刘辩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开口,又看向其中的两位臣子,“处置高句丽使团一事,由廷尉与大鸿胪共同主持。”
少年很清楚,因为彼此理念不同,即便自己再废口舌也很难说服这些臣子,与其这样,还不如动用皇帝权威,直接来个“一言堂”。
“诺!”
两位大臣对视了一眼,只能低头领命。
……
走出皇宫后,众臣忍不住议论纷纷。
“为何要执意与高句丽开战?这不是凭白多生事端么?”
“纵使高句丽真有狼子野心,也不该在选在如此时机。”
“听闻那高句丽虽是塞外蛮夷,但实力不容小觑,大汉等于又多了一大强敌。”
“开战也不该斩杀使者,此举着实违背圣君之道,对陛下和大汉的名声有损。”
几乎每个人都在摇头叹气,他们实在想不通,陛下原本一副好端端的贤君形象,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暴戾起来。
而且少年皇帝对高句丽的深切敌意,也实在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众臣中,盖勋踽踽独行,一副正在沉思的神色。
忽然,只听身后传来一道声音:“元固兄请留步。”
忽然,只听身后传来一道声音:“元固兄请留步。”
老大臣回头一看,发现朱儁正快步赶来。
“公伟可是为适才之事而来?”
“正是。”后者点了点头,随即目露忧色,“元固兄对陛下的决策有何看法?”
对于少年皇帝的处置方式,众大臣只是表面上答应而已,心中其实不以为然。
一些臣子甚至还暗暗给陛下贴上了“好战狂”的标签,觉得可能是因为最近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全部异常顺利,导致陛下心态飘了。
盖勋没有直接答话,而是反问道:“公伟以为如何?”
“说句不敬的话,愚弟一开始也认为陛下是穷兵黩武,”朱儁顿了顿,接着道,“然而,陛下理应不会行无意义之举。”
他现在内心有两个疑点。
第一,自十常侍政乱后皇帝便脱胎换骨,并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完全不符的见识和智慧,肯定不会如此没分寸。
第二,盖勋素来耿直,当初即便在黑暗的灵帝时期都敢直接对灵帝提意见,刚才却没站出来反对,必然是有什么道理在里面。
“不错,陛下必有深意,只是我等还未察觉。”盖勋回道。
这话可不是在拍马屁。
说句实在的,少年皇帝虽然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但有时候展露出来的深刻远见,连他们这帮见多识广的老大臣都感到汗颜。
屯田制的大力推广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惜陛下并无解释之意,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向陛下询问。”朱儁看向远方,叹道:“若是子干在此就643好了。”
卢植出身幽州,对东北地区的番邦蛮族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或许能解读出少年皇帝的意思。
盖勋深吸一口气,道:“既然主意已定,再纠结下去也没太大意义。我等现在的第一要务,是帮助陛下完善政令,以尽可能减少和高句丽开战后造成的负面影响。”
朱儁“嗯”了一声,赞同道:“元固兄所言在理,我等此刻便四方奔走,让大臣们都站到同一阵线上来。”
由于牵扯到战争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因意见不一而拖拖拉拉。
反正和高句丽开战已经不可避免,所以不管陛下的决策正确与否,都必须先将帝国中枢内部的声音统一起来。
……
牢内。
“岂有此理,不可能!”
高句丽的使臣们听到大汉朝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