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别看现如今株江厂的军用产品产销两旺,可一旦陷入困境,一样是可以要了命的。
这也是为什么,温大伟在完成港岛的航运公司的订单后,开始研制吨全集装箱船的原因,届时用畅销船型承接株江高端剩余的产能,从而令萧条的军用产品业务实现软着陆。
在这个背景下,温大伟把现如今的一摊子能弄明白就很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会盲目扩大?
塞进那么多包袱,资产是扩大了,但整个企业的身子却垮了,到头来大厦将倾,损失的只能更大。
所以温大伟坚决不同意,让陈厂长在省城那边顶住压力。
问题是陈厂长怎么可能顶住这么大的压力,好在当年在机关大院楼上看温大伟拉横幅卖剃须刀的那位领导出面力挺株江厂,认为株江厂的做法是对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这才没让那些包袱给塞进来。
当然,株江厂也退了一步,同意采购这些周围地区工矿企业出品的矿产和原材料,并负责解决部分技术和生产上的难题。
美其名曰托管!
如此一番博弈下来,这才有了现在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