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白龙刘骁 > 第236章 黄皮京报

第236章 黄皮京报(2/3)

家有喜这个事儿是纳兰安排的,属于计划中稳步进行的重要一步,好事不能等,先让这些侍卫回家传播一波,然后用报纸和电文的形式辐射全国,给天下百姓一点新的希望。

    京报但仅限于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文牍等,不存在记者采编环节,是古代报纸范畴,就先凑合着用吧。

    舆论是利器,是话语权,掌握了话语权,比掌握皇权还厉害,比十个镇的军队还有战斗力,当务之急就是筹办自己掌握的报纸,干这个,刘骁驾轻就熟。

    他准备创办一份报纸,就叫《黄皮京报》,既与旧京报区分,又显示出渊源来,原来京报是可以民间自由刊印转发的,每天一册,大都是用黄皮作为封面,久而久之,俗称为黄皮京报,沿用这个名称,也算是巧妙利用现有ip。

    京城光是等待补缺的官员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还有穷的叮当的低品级京官,翰林之类,这些人都是受过旧式教育的读书人,但人在京城,总算是开眼见过世界,见过洋人的厉害,见过宗室旗人的无能,这些人中挑挑拣拣,能找出合用的人才来。刘骁先让京城大大小小誊抄京报的报馆把后宫有喜的消息发出去,顺便发布广告,招募报业从业人员,待遇从优,又以朝廷名义拍发电报去上海,寻一个叫汪康年的人来京办报纸。

    汪康年是曾当过张之洞的幕僚,正在上海创办报纸,历史上的京报就是他创办的,只是刘骁将这个时间点提前了七年。

    在新报纸出现之前,旧的京报依然发挥重大作用,今天两则重要消息,首先是皇帝有后,其次是光绪皇帝圣喻裁撤宫中八成侍卫。

    当夜,消息传遍北京城,几家欢乐几家愁,旗人一边倒的痛骂刘蓝,汉人官僚阶层一边倒的叫好,他们早就对满人吃独食不满了,早年你们八旗兵弓马娴熟,武力厉害,我们打不过你们只能认输,现在不同了,大清的天下是汉臣维持着的,就该一视同仁。

    夜幕下,一列从天津来的货车抵达马家堡火车站,盛宣怀、翁同龢、李经方三人下车,下人们将几十个笼箱搬下来等待马车运输,老爷们则我作揖道别,各奔东西。

    翁同龢在京城有房子,赶过去一看却傻眼了,大宅子变成一片白地,原来是闹拳匪时被人查到屋里有自鸣钟,一把火把整个宅子都烧了。

    老翁气坏了,今天时间太晚,没办法进宫面圣,只好先去投亲靠友,他是帝师,门生故旧满天下,找个地方住没问题,但这个节骨眼上还是先紧着亲戚麻烦吧,侄孙翁斌孙是翰林院庶吉士,翁同龢就暂住他家,侄孙向叔祖父说起今日新闻,得知皇帝有后,翁同龢老泪纵横,得知圣喻裁撤侍卫,又是眉头一展“皇上圣明啊!”

    与此同时,盛宣怀和李经方与李鸿章也见面了,说起朝中局势,李鸿章多次缄口不言,盛宣怀年轻气盛,建议联手宗室与列强,以李代张。

    “罢了。”李鸿章意兴阑珊,“以老夫之见,张南皮也未必坐的实在。”

    盛宣怀不解,难道这一切不是张之洞布的局么。

    “张南皮的见解格局,教不出这样的徒弟。”李鸿章说,“无论从军事外交政治,此二人的手段眼光魄力,天下无人能及,就连老夫我都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李经方不服气“父亲,此二人有如此能耐?”

    李鸿章说“正是,才能直追曾文正公,魄力堪比左文襄公,中国有此豪杰,幸甚,幸甚。”

    李经方傻眼了,父亲居然拿曾国藩和左宗棠来赞誉这两位,这是多高规格的夸奖啊。

    盛宣怀到底聪明人,李鸿章年纪大了,对权力没那么热衷了,自己该找新的靠山了,听这意思,李鸿章挺看好这两人的,那不如顺水推舟,改换门庭。

    李鸿章多精明老道的人物,早就筹谋好了,他对老部下和儿子说,大清十年内将亡,但接下来的局面更为复杂。

    “刘蓝只能存其一。”李经方说,“自古以来哪有天存二日山容二虎的道理。”

    李鸿章叹气“二人必有一战,决出胜负后,国家才能太平。”

    盛宣怀问“老师以为谁能胜出?”

    李鸿章说“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但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

    次日一早,翁同龢换上朝服,挂上朝珠,戴上双眼花翎的官帽,和以前那样上朝去了,他是做过军机大臣的人,进了宫就直奔乾清门外军机处而去。

    军机处的板房拆了,只留下一片空地,翁同龢愣在当场,再看乾清门前的侍卫们,人数少了许多,面孔也很生疏,上前叙话,更是大惊,留用的侍卫全是汉侍卫,一个满蒙侍卫都没有。

    所谓汉侍卫并非是汉族出身的侍卫,而是武进士出身的,自己考出来的工作,而满蒙侍卫则是全靠出身,在具体工作中,满蒙侍卫也更轻松,不负责夜里锁门,值夜班也只值前半夜,苦活累活都是汉侍卫干的,但在到年龄外放时又不一样,满蒙侍卫出去就是副都统,副将总兵啥的,汉侍卫就没有特殊待遇,只能当个绿营千总。

    留用的汉侍卫们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