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视频君:开局盘点十大猛将! > 第196章:并州风云(四)

第196章:并州风云(四)(1/2)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

    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

    “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唐朝开元年间,百姓便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都为他修盖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

    台湾省云林县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以祭祀姚崇。

    北宋元祐年间,陕州知州游师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乡陕州设立姚公祠。

    在姚崇后裔散居各地的情况下,姚公祠被人们祭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唐玄宗励精图治,一心要振兴唐朝大业,他之所以起用姚崇,不仅仅因为熟谙姚崇“吏道敏捷”“善应变成务”的杰出才干,还因为姚崇有丰富的经验,德高望重,具有远见卓识。

    姚崇的“十事要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时,姚崇任同州刺史,玄宗为了见他,专门到渭川打猎。

    面对皇帝的一片赤诚,姚崇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玄宗深受感动,一一准应。

    当即,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恢复了宰相职位,后来又被任命为紫微令,作了首辅宰相,晋封为梁国公,君臣二人开始和衷共济,治理天下。

    “十事要说”最初记录在唐朝史官吴兢所写的《升平源》中,后来又被《新唐书》引用,成为一段佳话,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点。

    其一,加强皇权,稳定政局。

    具体来说,就是不允许皇亲、国戚、悻臣、宦官等非正统的政治势力参与朝政,保证皇帝的权力不受干扰,同时实行仁政稳定社会秩序。

    其二,整顿吏治。

    不允许任何人通过非正常途径担任官职,并且尊重大臣,赏罚分明。

    其三,关注民生,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包括不求边功,减少军费开支,禁止滥建寺观,避免劳民伤财,禁止正常赋税以外的贡献,减轻百姓负担等。

    其实,姚崇提出的这十条建议,就是他的施政纲领,是从武则天晚年以来的弊政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所以条条切中要害。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

    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节欲戒奢,大力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玄宗对姚崇器重有加,同时又深信不疑,每次殿见,玄宗必起立相迎,告别时又临轩相送,这是其他宰相未曾受到的礼遇。

    因此,姚崇辅佐玄宗也竭智尽力,担任宰相虽然只有年多,却颇有成就,被称为“救时宰相”。

    即便是在姚崇罢相之后,玄宗仍命其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职五日一朝,依然入阁参与朝议,恩遇愈加优厚,遇有重要的军国之事,依然要咨询姚崇,后授官太子少保。

    公元年,山东地区连续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满朝文武也是长吁短叹,一筹莫展,这时,姚崇力排众议,说服玄宗下令灭蝗,他捕蝗的勇气、决心和才干,直至今天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历代政治家都重视兴修水利,姚崇也不例外,在他的建议下,玄宗修复、建造了许多陡塘、堤堰,扩大灌溉面积,泄洪抗灾,成效卓著。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姚崇为唐朝的四大贤相之一,“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当得知唐肃宗任命房琯为将时,他伤感地说,若姚崇还在,此贼不足灭!

    这时离姚崇离世已多年,人活着,掌握权力被人夸赞不难,离世多年还能被君王怀念,实为难能可贵。

    【历史十大名相排名第九名“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州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他辅佐太祖、太宗两朝,他三度拜相,对于宋朝初年的政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的掌书记,显德七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淳化三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