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绳武新政的第一条政令不仅仅是为了要没收奴隶主们的土地,也是为了利用大量的奴隶通过开荒来获得自己的土地,进而使其获得经济和土地上的自由。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意图,而真正的意图却是削弱以贵族为首的奴隶主对农业的控制,为下一步的“推恩令”的实施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这种土地制度存在着极大的弊端,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国民经济的基础,还会将阶级矛盾激化到最大,最终将导致王朝的终结,但是对此时的方绳武而言,他已经顾不上再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改革,他要的是最有利于自己的形式,即便天下即将大乱,也要将整个天下的仁义之名掌控着在自己的手中。
相反,各大奴隶主若是不按照新政执行,那他们背负的将是不义的骂名。
纵观整个洪荒历史,以及娲皇宫进香时女娲讲的话,方绳武知道杀劫乃是天道秩序重列,避无可避,与其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不如将导火索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将整个封神之战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在新政的刺激之下,如
果各路诸侯和以士大夫为首的奴隶主若能够蛰伏,那正好留给自己大把的时间去改革,去强化军事力量,然后再一步步将天下八百诸侯的力量全部削弱,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若是按照这个剧情的发展,这正是当年方绳武还是太子的时候给给帝乙描绘的改革蓝图。
不过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永远都是那么的残酷。
新政刚刚颁布,各方的表现都如方绳武所料。一方面平民和那些苦奴纷纷翘首以盼,他们希望获得土地,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各路诸侯却开始骚动起来。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四大诸侯表现的却极其冷静,对于方绳武的召见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还是有人坐不住了。
冀州候苏护,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下,终于成为了第一只出头鸟。
当方绳武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表现的尤为镇定,丝毫没有惊讶,从原著来看,苏护要是能沉住气,反倒让方绳武刮目相看了。
当然,苏护之所以敢反,其最大的原因不仅仅是底下有人挑拨,更大的乃是他有想像四大诸侯一样,称雄的野心。
冀州虽然地处北方,但是却是九州之一,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再加上冀州候苏护手握重兵,盘踞冀州多年,麾下更是猛将如云。
私底下,在得到某些人的承诺之后,苏护再也按耐不住暴涨的野心,终究还是走上了
叛逆的道路,并且还公开向天下公布道:君坏臣纲,有悖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
那些小诸侯见终于有人带头,也纷纷响应,更有北海袁福通纠集了七十二路诸侯,直言:“人皇若是不停止新政,那就莫怪各诸侯不臣了。”
面对如此紧急的形式,方绳武倒丝毫没有一丝的焦虑和不安,只是吩咐各路总兵和各处关卡一定要严防死守,万万不能让叛逆之人越过界限一步。
至于怎么平定叛乱,方绳武倒思索了好一番。
原著中,正是因为北海袁福通纠集七十二路诸侯叛乱,闻仲受封带兵平叛,才导致“纣王”无人监管,最后将大商的江山败的干干净净。
说到此处,方绳武内心是有疑问的,北海的袁福通和那七十二路诸侯讲道理来说是应该属于北伯候崇候虎管辖,可是原著中却让太师闻仲前往平叛,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堂堂大商军神平定这些小小的叛逆竟然一去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的光阴,得有多大的变化!
结合历史的变迁和封神的原著,方绳武隐隐约约嗅到淡淡阴谋的味道。
考虑到北海对闻仲不利,方绳武反其道而行之,让北伯侯崇候虎去北海平定叛乱,而让闻仲去对付那叫嚣最狂妄的苏护。
北伯侯崇候虎本就不想面见人皇,一得到要前往北海平叛的消息后,心中大喜,赶忙联系其弟崇黑虎,备足人马之后,便朝北海而去
。
两路兵马相继出发之后,关外再次传来噩耗,东海平灵王竟然也敢藐视大商神威。
对此,方绳武倒颇有些生气,要知道平灵王不过是个小邦国的领主,竟然也敢趁火打劫,真当大商是病猫吗?
得亏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将东夷给平定了,不然此时的大商还真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生气归生气,既然那平灵王敢叛乱,他就要以雷霆的手段将其摧毁。
于是令武成王黄飞虎带领黄家军前往东海征讨,同时令东夷的拜月教主协助。
闻仲之所以被方绳武特地调遣去征讨苏护,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