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种称之为“天子六玺”,是把无上皇权转化为真正权利的载体象徵。不同朝代的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设计六玺,甚至会改变其中一两块玉玺的功效。然而,除了这六玺之外还有一块最特别的玉玺--“传国玉玺”。
和影视剧中表现的不同,传国玉玺并不是放在御书房龙案上随便什么诏书都盖章的一枚玉玺,实际上他的作用相当单一,却又地位超然。
“传国玉玺”顾名思义,其主要作用就在于传国,通常只有传位诏书、册封储君诏书和登基大典的诰天祭文才会用到“传国玉玺”。
虽然只是象徵性的,以上三种文书上有这玩意的章印,则代表你受命于天乃是正统。如果没有这东西,或许也不影响当皇帝,但难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给有心人留下话柄。
由此可见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在天子六玺之上,因为它不同于“天子六玺”,根本就是不可替代的,更是历朝历代的帝王都要掌握的东西,那是他们正统地位的象徵。
本朝太祖曹操本就文韬武略,再加上有唐朝来的穿越者的预知加持,可以算得上是千古一帝的那种人物,可偏偏他也有个遗憾,那就是没能找到传国玉玺,这也是他为数不多被人诟病的地方。
那么连曹操都没能拿到的传国玉玺究竟去了哪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传国玉玺最后出现在谁的手里?
刚刚余量说起袁烜的祖上,这让袁烜把所有的事情一下子就串联起来了。
东汉末年还未分三国的时候,有个北方的将军避祸南来,而且时间上也和袁家村建立的时间吻合。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
袁术是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以及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为了稳固朝局,于是拜四世三公出身高贵的袁术为后将军,可袁术对于疯狗一样的董卓很是畏惧,于是出奔南阳郡。
初平元年,袁术联合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此后,对抗袁绍和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成一方诸侯。
建安二年,僭位于寿春,建号仲氏。骄奢淫逸奢,横徵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饑死,部众离心,受到吕布和曹操联军攻打,元气大伤。建安四年,呕血而死,
这就是常人眼中袁术的生平过往,可以说是个利慾熏心嫉贤妒能的庸碌之辈,但历史上真正的袁术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立场是向着蜀国大耳贼和大汉刘氏的,凡是和刘家对着乾的,都没能落个好下场,而叛汉称帝的袁术,自然就成了罗贯中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可信度有限。
根据《三国志袁术传》中所写,袁术根本就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么不堪,毕竟是受过高等世家教育的嫡子,如何能是那般无能,相反还是个“以侠气闻”的豪爽汉子。
不过他的政治智慧还是有所欠缺,董卓、曹操、袁绍、孙坚、刘备都有称帝的野心,可董卓和曹操都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袁绍也是谨慎小心不敢冒头,至于孙坚从皇宫中得到传国玉玺也只能偷偷藏起来,当然最能隐忍的还是大耳贼刘备,他打着“中山郡王之后”的招牌到处蹭吃蹭喝蹭地盘,就连最后登基的时候还要来个三请三辞。
而袁术则因为独特的政治环境,加速催生了他的野心。
乱世中的话语权和野心其实都是实力差距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口。鼎盛时期的袁术,领地包括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等等,袁术辖下差不多有八百万人口,一家独大,是当时整个天下最强的势力,没有之一。
如此强大的袁术,当时面临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北方,无疑是曹操和袁绍,虽然堪称对手,但是论实力却远不如袁术;西边是优柔寡断的刘表,一度被袁术的属下孙坚打到了襄阳城下只能求和;南方是东汉中央委任的豫章太守华歆,为政清静、平安无事,是个只能做和事佬的角色。这样大好形势下,你说心高气傲的袁术不称帝怎么可能呢?
让袁术真正下定决心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的是因为他从孙策的手中得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让孙策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丢了性命的传国玉玺。
得到传国玉玺,袁术觉得大汉气数已尽,自己才是天命所归的那个人,于是就真的称帝了。
后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袁术成了全天下的敌人,然后霸业未成就被众人联合打的丢盔卸甲,北上投靠袁绍的途中被专门捡漏发财的刘备截杀。
死之前的袁术非常落魄,想要尝一口蜂蜜水都没能如愿,最后呕血数升,带着他的帝王梦死在了路上。
袁术死后有桩悬案,传国玉玺到底去哪里了?有人说被刘备所得,然后藏了起来,但中山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