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青实在不耐烦了,道:不用讨论了,临时驻跸就选钓鱼台了!
这时,有亲兵送来军情,先呈给范青看,看过之后,又递给刘芳亮。刘芳亮匆匆看了一遍,面露喜色,对众文武说道:刚才送来的军情,崇祯派襄城伯李国桢率领三大营兵数千人在沙河布防,妄图阻我大军前进。两个时辰前,三大营兵望见我义军前队旗帜,不战自溃,多数逃散,也有的举着白旗投降。那个李国桢,一看军心瓦解,不可收拾,赶快带着一群亲兵和奴仆奔回京师了。哈哈,毕竞是常说的纨绔子弟,真是勋臣!勋臣!最后的勋臣充满了轻蔑嘲笑的意味。
众武将一起笑了起来,刚才讨论驻跸,他们插不上话,这时讨论军情,众人不禁议论纷纷,都在嘲笑官军的无能。众新降文臣也纷纷颂扬范青圣明天纵。
刘芳亮哎哟一声道:眼看就要进城了,皇上的礼仪队伍我可要好好的训练一下,免得丢了咱们大顺军的面子,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去监督这群家伙。说完,向范青请辞。
范青向他点头,道:快去吧!等刘芳亮退出大厅,他又问众臣进城后还有什么要商议的,见众臣再提不出什么新意见,便令众臣退朝,只留下李岩一人在身边。
等众臣退走,范青一直挂着淡淡微笑的脸上忽然露出沉重的表情,他从御座上下来,背着手,在殿中走来走去,喃喃道:纵情欢乐,举国若狂,唉!统统失去理智了!
傅宗龙向来老成持重,做事谨慎,可今天在会议上,他只想着破城之后的驻跸之事,别的事情一点想不到?而众文臣也都顺着他的意思,阿谀奉承,满口谀词,成什么样子了?
李岩拱手道:众文武奋斗多年,眼见就要推翻大明朝,建立新朝,心中兴奋也是可以理解的!
范青哼了一声,提高声音道:不是兴奋,是被胜利冲昏头脑了!京师要被攻破了,胜利在望了,便都失去理智了,文臣都想着怎么加官,武将都想着怎么进爵,文武臣僚都想着怎么发财致富,东征前,你担心的很对,咱们的战士怎么会失去锐气,现在这种心态就是暮气沉沉的开端。
李岩叹了口气,他也觉得刚才会议上,众文武有点高兴过头了。
范青回到御座上坐下,叹了口气道:居安思危,骄兵必败,越是顺利时越要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东征之前,朕曾说攻破京师时只不过是战争的开始,各种困难会陆续到来,现在还有谁记得朕的话?
李岩道:众臣今日确实有点高兴过头,不过他话音一转,笑道:皇上还是清醒的,只要皇上还能保持清明理智,咱们大顺国就会一如既往的充满朝气,所向无敌。
范青哎了一声,道:丞相,你可不能像那些新归顺的文官一般,只会拍马屁,却半点好主意想不出来。
李岩笑了笑,道:臣只是实话实说罢了!他心中确实很安慰,他这次东征最担心的就是从上到下都被胜利冲昏头脑。这就如下棋一般,一步错,步步错。攻破京师以后,困难重重,但只要范青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就有信心克服所有困难。
只听范青又道:攻克京师以后,第一个困难就是粮食问题。河北的粮食产量不多,而这两年又遭受了灾荒,根本不够供给京师百姓。京师的粮食全靠南方漕运,一旦咱们攻破京师,南方漕运自然断绝,那时候缺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另外,据刘体纯的情报,京师的百姓生活也很困苦,咱们进入京师要着意笼络百姓,放赈救济饥民也是必要的,这一切都需要粮食,粮食从哪来?
李岩拱手道:皇上忧虑的对,咱们携带的军粮,据臣估算,咱们十几万大军,人马嚼用,大概只够吃一个月的。而京师的粮食有一半是依靠漕运,漕运断绝之后,也就能坚持一个月,就会闹粮荒。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后,咱们十万大军和京师百万百姓同时缺粮,这后果非常可怕。咱们孤军在外,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啊!
范青点点头,从御案上拿出一本奏折道:前几日,粮食问题朕说了一次,你看看,这群武将给我上了一个什么联名折子?
李岩听范青的语气中有一丝怒意,他连忙恭敬的接过奏折,看了一遍,原来是全体武将联名上书的奏折,有两个建议,一个是‘追缴助饷’,要求对京师六品以上的官员,统统关押起来,进行拷打,让他们交出一定数额的银子才能释放。用追缴来的银子购买粮食,以解决大顺军和京城百姓的粮荒问题。第二个建议,叫‘与民同乐’,是请求皇上允许,在攻破京师之后,让大军驻扎在京师城内,与百姓同乐。
李岩看了这两条建议,大吃一惊,道:皇上,这两条建议可是会大失人心的,万万不可实行啊!
范青愤怒的说道:朕当然知道这是两个混账建议。可朕气的是,这群武将头脑简单,一时冲动,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就罢了,可是居然不少文臣也表示赞同,连傅宗龙都跟我说,可以考虑,这不是混账么!
李岩叹了口气,心中也有点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