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朝庆中将干巴巴的汇报不同,杨锐的讲演极具感染力。他这边说完最年轻的那几个九零后就拼命鼓掌,而崔朝庆和何育杰这些年老的则莫名深沉,这等于国防压力已经落到了混元弹项目组,落到了自己几个人头上,项目组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轻松了,实验室已经成为自己这些人的战场。
杨锐将他们的反应看在心头,但却不以为意。既然不走斯公路线,同时要削弱和限制官僚体制,那么国防依仗自然要落在原子弹身上。中国不必去争什么霸权、打通什么新丝绸之路,中国要的是平稳发展、极力避免全面战争威胁,这一切都只能指望原子弹。项目组成千上万人辛苦也好过整个国家辛苦。
他待诸人的掌声落下,又问道:;项目组的要求我完全批准,除了实验室地点要搬迁外,其他都没有问题。另外我想知道项目组的长远规划和资金需求是多少,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你们尽量往高里估,以免到时候准备不足。
杨锐是对崔朝庆和何育杰几人说的,听闻实验室项目要搬迁外,崔朝庆问道:;请问总理,实验室要搬到哪里?搬迁的话将产生其他的费用。
第一阶段因为只涉及到实验,地点选在西北,照说以后是要转移到沙漠的,但现在情况大变,实验室自然不能放到其他地方。杨锐见崔朝庆问,笑着道:;新的地点已经选定了,将搬到东北的蒙江县。那里是革命老区,保密工作不成问题,且山清水秀、人烟稀少,头道松花江就在境内,以后建大型混元堆的时候,绝对不会缺水。
听闻地点放在东北,崔朝庆等人并无反对的点头,他们根本不知道杨锐将其放在东北的真正目的——核弹这样的大杀器,还是离自己封地越近越好。见诸人都无意见,杨锐接着刚才的问题道:;项目组今后规划是什么?是不是目前只能走钚路线,无法走铀路线?
;是的,总理。项目实际负责人何育杰点头道,;我们尝试过直接分离铀235,也就是遵循质谱仪操作原理[ 注128:该种质谱仪为A.J.登普斯特于1918年首先使用。],通过电磁法分离,但效率非常之低,同时有太多技术细节没有解决,所以通过反应堆产生钚,再通过化学办法分离出钚是可行而且高效的。除了电磁法之后,其他诸如扩散法、离心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听何育杰说道自己之前强烈推荐的离心法,杨锐笑道:;离心法也不行?
;是的,总理。根据计算,离心法的要点是使一个直径二十厘米、长七厘米左右的铝制圆筒以每秒五百转的速度运行,而且还要处于蒸发的高温下。以目前的技术看,这是难以做到的,他的难度比电磁法还要高。说话的是王季绪,他负责项目的机械部分。
;那扩散法呢?杨锐不死心的再问另外一个,按照资料,后世中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
;也存在很多不确定。这次是饶毓泰作答,他是项目第二负责人。;多孔膜是扩散法的关键,现在实验室还没有找到可实用的多孔膜。相反,从混合物里用化学沉淀法分离出钚相对比较简单,技术上也更稳定。
;我明白了。现实如此,杨锐不得不妥协——未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将是钚弹。
何育杰再道:;总理,对于整个项目的规划我们已有大致的草案,整个项目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是理论和相关外延技术准备,第二阶段则是混元堆技术、钚分离技术的试验和改进,计划耗时五年;第三阶段则利用第二阶段的铺垫,建设一座可自持的大型混元堆,这也需要不下于五年时间,当彻底掌握大型混元堆技术和钚生产技术后,项目将进入最终阶段,建造数座大型混元堆以生产足够的钚,而后合成制造出混元弹。
按计划,第二阶段需要五年时间,项目资金为五百万华元;第三阶段为大概需要五千万华元,项目时间也是五年;第四阶段只是合成混元弹、也就是引爆问题,需要的时间估计也在五年左右,但因为涉及到数座用以生产钚的大型混元堆,投资将极为惊人……何育杰说到这里看了饶毓泰和崔朝庆一眼,没有马上说话。
杨锐见此大概猜到这个数字极为庞大以至何育杰不好开口,但他早就有心理准备,美国人二战用五年时间造出原子弹,花了二十亿,即便考虑到美元1933年曾百分之四十的贬值,那也在十二亿美元以上。现在按何育杰的规划,混元弹项目从立项到研发成功大概耗时三十二年,时间是美国人的六倍,且不走弯路,一门心思走钚路线,可再怎么省也要六七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