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杨锐原则上同意,并将其已移交户部办理;而后者则坚决不反对。因为按照国际公法,战争中战船不经检查、并妥善安置船员而击沉商船是违反的,但水雷击沉商船并不违法,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商船是触雷沉没的,还是被鱼雷击沉的,所以对商船的赔偿无从谈起,另外商船出现在交战区域,本就是要受到击沉风险,现在这种局面,只能是由商船投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中华政府不对此负责。
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最后只有英国公使没有满意,朱尔典大喊大叫也是没用,英国在远东的部队只够保护侨民,妄图想进攻北京,怕刚出天津就会被击溃。至于海军,巡游在扬子江和中国沿海的舰队直接处于中国潜艇的威胁之下,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禁运。公使们回去之后,朱尔典就召集众人开会,再次商议军事物资禁运,以惩戒中华政府违反北京议定书、国际公法。照道理来说只要德国青岛对中国政府开放,那禁运就无从谈起,但德国公使哈豪森却吊诡的同意了英国人的建议,唯有美国公使芮恩施义正言辞的反对这一提议,他认为作为被侵略的再国理应该受到文明世界的同情,而不是对其进行禁运,但他却孤掌难鸣,英国的提议获得了与会公使们的完全赞同。
公使团关于禁运的照会很快就送到了外务部,而谢缵泰拿着照会则急急的来总理府,;竟成,这情况好像不对啊?这禁运德国人居然也同意了?
;之前不是商议过了吗?禁运有什么好怕的,我们又不是岛国,什么都不缺,只缺镍。杨锐不以为意的道,他并不像谢缵泰那般敏感德国公使的变化。
;不,我说的不是禁运,我说的是德国人的态度。谢缵泰道:;我刚才专门去找个哈豪森,他说这是因为不想引起列国公使的反对,现在各国都认为中德已经结盟,此来正好可以正面德国政府和中华政府并无密约存在。竟成,这不对啊。德国人什么时候这么为我们考虑了,站在德国的立场,为制造声势,没密约也会被他们说成有密约。
;真有那么严重?杨锐顿时明白谢缵泰话里的意思,德国和法国站在一边,这可是天下奇闻啊,这么多年来,它和法国在中国都是对着干的,现在居然凑一块了。;我们在德国造的潜艇已经造完了啊,杨锐思索道,一会又按铃对秘书道:;请华封先生过来一趟。
见杨锐如此安排,谢缵泰道:;你是担心德国又卖我们一次?
;嗯!杨锐沉闷的回道,;潜艇是回来了,可现在德国那边有不少技术正在向我们转交,只要德国再反复,那这些东西可就没了。
一刻钟之后,工部尚书徐华封来了,杨锐待他坐下便道:;德国那边有什么异常没有?
;异常?徐华封诧异道,;什么异常?
;就是我们在德的那些科研人员接受德国技术有没有什么反常啊?杨锐道,他担忧思考的时候习惯把烟点上,在等徐华封到时候,已经抽了两根了。
;暂时还没有收到电报。徐华封没想到叫自己急急过来就是因为这个,他看着沉默不言的谢缵泰和不停抽烟的杨锐,问道:;德国那边又出问题了?
;不知道,重安感觉他们今天有些诡异,所以我才担心德国那边技术接受的事情,我们买了那么多潜艇,花那么多钱,总不能什么技术也拿不回来吧。杨锐答道。
;要发报问一下德国那边吗?徐华封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当下提议道。
;发吧。让各技术小组注意加快进度,一些次要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杨锐说道。;还有小徐那边,有空让他去拜访一次德皇威廉,不要一留学什么都忘记了。
;明白了。徐华封起身想走,只站起身他却想到另外一个事情,;竟成,真要是德国情况有变,那我们的火种计划该怎么办?国内军工方面也是人才紧缺啊,真要是把人派过去了却什么也学到,那就……
在欧洲战争时派出两千多名科研、军工人员进入德国各种工厂、研究院工作,这是杨锐提出的火种计划。这两千多人中高级技工占了绝大部分,他们要学习的主要是各种工艺——杨锐不认为拿到技术资料、配方就算掌握了工业技术,唯有不断实践、加之解决本土化问题,技术才算学全。为此,欧战前派两千人去很有必要,这些人在大战之前之初也许只有看的份,但等大战中后期德国扩产缺人之时,他们就会进入主要岗位工作,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对于中国的这项计划,德国政府和克虏伯等公司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在中方反复说明这些人不是劳工,而是实习生,且不需要工资等等,这项计划最终得到了德皇的同意,毕竟,中国已经相当于德国的准盟国,只是没有签约。派出人员简单,得到德国那边同意也不难,但要确保这些人在大战时的安全和食物给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柏林的中华驻德公使馆特意在近郊购买了一个农庄,农